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并由此发展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这揭示了人类意识、价值、潜能和行为相关关系,加深了我们对人类意识的认识。
意识人是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特征。自我意识更是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区分人类智能的关键。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它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等是其重要组成内容。遗憾的是,目前这些都很难用计算机程序或者AI技术进行模拟的,还是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有5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根据目前科学进展,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还不完全清楚,难以用计算机模拟。但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一定启发:人类意识有5个层次的需求,那么有5个层次的需求可以近似为人类意识。我们虽然不能用计算机完全模拟人类的意识,但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5个层次需求相对要容易得多。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研发智能机器人或者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我们研发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这5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有一定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而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及时充电,避免电量不足。安全需求是不被破坏和丢弃,也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人类或者其他机器人的伤害。如果遇到可能的破坏和丢弃,机器人根据情况可以选择逃跑或者反抗,并记忆这些人或者机器人,列入不受欢迎名单,设置一定的不友好度参数。
社交需求就是机器人之间,或者机器人与人类也需要聊聊天,交流沟通。长时间没事干、没人(机器人)交流会闲得无聊,机器人就得主动去找其他机器人或者人类交流。对聊天比较投机或者时间长的人或者机器人,提高他们的友好度。机器人也需要受到其他机器人和人类的尊重,不能随意被打骂和鄙视。如果被打骂或被鄙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反抗或者走开,并把打骂或者鄙视他的人或机器人列为不友好人员名单,并设置一定的不友好度。机器人也可以有设置一定的自我实现或奋斗目标,比如多学习知识成为更聪明的机器人,认识更多朋友的机器人,或者帮助更多人类的机器人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程序设计或者AI技术进行模拟。如果我们赋予人工智能系统或机器人这些功能和需求,也许就比较接近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的自我意识了,再继续努力,也许就可以看到能真正模拟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胜利曙光了。